
图为:海关关员开展竹木草远程查检作业 顾晓晴/摄
近年来,青岛海关以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属地查检改革,创新推出多项通关便利化改革措施,不断打造智慧“属地查检”新场景,有效提升属地查检执法效能。今年上半年,关区共实施属地查检作业5万余起、同比增长6.2%,通关时效最高提升95%,累计为企业节省各类成本超2500万元。
科技赋能创新执法方式
“请将镜头对准货物和标签,方便我们核对。”近日,青岛海关所属菏泽海关查检二科关员姜梦龙在线上发出查检指令后,曹县初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视频另一端根据指令展示该货物状态。不到20分钟,便顺利完成本次查检,275箱木制工艺品随即装运,通过海运渠道出口至国外市场。
远程属地查检由传统的“实地”现场作业转变为“远程”视频作业,企业仅需一台智能手机即可远程连线,配合海关在线完成货物查检指令要求,最快实现当日申请、当日查检、随报随检。
青岛海关共选取1011家诚信企业试点,产品覆盖入境预包装食品、出境竹木草制品等商品。依托改革,海关将传统48小时的查检时长压缩至30分钟内。今年以来,累计完成771批次货物“零等待”验放,可为企业降低物流仓储成本300万元。
危险品监管重塑查检流程
近日,经菏泽海关关员审核申报材料合格后,齐翔华利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3吨甲基丙烯酸采取“批次检验”监管模式放行出口。自今年2月参与青岛海关第四批“批次检验”改革试点以来,该公司通过新的监管模式已累计出口130批次。
“该模式下我们生产、申报、放行一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现在有了订单,只要船期合适,我们随时可以申请检验,通关便捷高效。”该公司业务负责人樊姗姗说。
此项改革构建了以“批”为单元的出口危险品监管模式,一次现场检验、多次申报出口,实现源头管控与通关便利双提升。今年以来,关区53家试点企业的1.7万批危化品出口实现智能化监管,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超2000万元。
农食产品出口开启加速度
在威海索玛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对泡菜进行分拣、打包和搬运。经海关关员审核申报材料之后,24吨泡菜采取“批次检验(检疫)”模式放行,随即乘船出口海外。
新模式下,海关对“批次查检单元”首批申报出口的农食产品实施100%现场检验检疫,经检验检疫合格后,对企业后续申报的同一“批次查检单元”产品命中现场检查指令的情况,采取审核相关单证的方式实施验证,不再实施现场检查。
“批次检验(检疫)”模式改革带来的制度性红利正在逐步显现。今年以来,海关现场核验频次下降142次,优化人力资源调配286人次,单批货物通关成本平均降低约4800元,大幅提高监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下一步,青岛海关将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安全第一、稳步推进”的原则,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做到“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刘美倩、倪鹏/文)